翌日便收到礼物,是快速邮递送来的。
那是一座水晶堡垒,约一掌高。
咏诗回信:“你是想我进去,还是出来,抑或,站在外头,纯粹观赏?”
“咏诗,做人生观光客永远最高贵,可是有时不得不参予其中,奈何。”
咏诗看到这里,合上周哲文的信,蓦然抬头。
噫,这根本不是周哲文的口气!,
当时她太沉迷写信覆信,根本不去追究,也不想细究。
现在把信成迭取出细阅,才发觉信不似出自哲文手笔。
不过,人是会变的。
章咏诗刚自学校出来,何尝不是蹦蹦跳,活泼泼,当时,母亲同她说:“咏诗,庄重些,我怕人家说你是十三点。”到了今天,咏诗沉默得被同事认为城府太深,人怎么不变。
但是现在周哲文已经不在,咏诗把自己抽离了来看这些信,才开始讶异这一年他变得前后判若二人。
“咏诗,结婚也是好的,我总希望家中黑压压都是孩子,成日价鸡犬不宁,那样,日子容易过,只要弟弟不发烧,妹妹晚上不哭,已经是上上大吉,然后,他们长大、读书、创业、嫁娶,嘭,我们老了,我喜欢这种天理循环,正常的生活。”
咏诗曾为这封信笑得落泪。
周哲文会有这样的情怀吗?
她与他认识才九个月他便到纽约去了。
印象中周哲文热诚、爱玩、活泼,俊朗五官充满阳光,使人忍不住想接近他。
咏诗可没想过要结婚。
也许就因这样,才赢得他的好感。
咏诗喜欢哲文开朗的性格。
但正如一切大快活一样,周哲文有时会有点肤浅。
直到她收到这些信,她才把那个观点改过来,同时,她也不自觉地,轻轻地爱上了周哲文。
咏诗蜷缩到床上去。
年轻男女走在一起,分手,是很普通的事。
咏诗的家人见咏诗久不提起周哲文这人,满以为他们已经分开。
咏诗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周氏。
许多事,都放在心底好了。
每个星期六咏诗都会接受男生或女生的约会,吃一顿饭,喝杯酒,天南地北,聊个痛快。
但是感情生活却乏善足陈,一片空白。
夏季,某一日,秘书同咏诗说:“章小姐,有位冯先生今朝找过你两次。”
“是哪间公司的?”
“私人找。”
咏诗想一想,她并没有姓冯的朋友,待有空才覆吧。
隔了一日,电话又来了。
咏诗正忙,抬头说,“我耽会打过去。”
事后又忘了。
那日傍晚才想起来,只得明日请早。
她倚在露台看街景,电话铃晌了。
“章小姐,我是冯渊。”
就是那位冯先生吗,声音好熟,他从何处找来她公私两个电话号码。
他笑笑,“你忘记我了。”
咏诗想起来了,立刻说:“不,我没有,你是哲文的室友。”
“章小姐好记性。”
“你在本市?”咏诗好奇问。
“不错,我毕业了,返来工作。”
“呵那多好,医务所几时启业?”
“已经开始营业了。”他把地址说一遍。
“冯先生,有空大家见过面。”
“下个礼拜行吗?”
“呃,我查查空档才覆你好吗?”
那边不欲勉强,便岔开去说别的:“日子过得真决,哲文去世已一年多。”“是,你怀念他吗?”
“我还穿着他送我的凯丝咪外套。”
咏诗轻轻叹口气,不欲多讲。
对方见没了话题,问候两句,挂了电话。
咏诗看看记下的地址,搁到一旁。
她并没有再同冯医生联络。
偏偏是热天易伤风。
秘书同她说:“隔壁有位王医生,给的药,吃一天就好,何不去看看。”
“一天就好?”那么大的诱惑。
咏诗放下文件,立刻走到隔壁。
没想到走廊那一头有两间诊所,两位医生,一位姓王,另一位姓冯,叫冯渊。
名字好熟,咏诗嗯一声,是他,是哲文室友,没想到与她也是邻居。
反正看医生,不如看熟人。
咏诗推开冯医生诊所玻璃门。
候诊室一个病人也没有。
“医生不在?”
看护答:“在,这位小姐什么事?”
呵,生意那么差。
咏诗笑道:“我感冒发烧。”
看护也笑,“小姐,冯先生是心脏科医生,不看感冒。”
原来如此,又冒失了。
咏诗马上说:“对不起,失敬。”预备撤退。
可是身后有一把声音喜悦地说:“咏诗,是你。”
咏诗转过头去。
她看到一位五官清矍的年轻人。
“冯医生?”
“正是在下。”
她与他握手,“幸会幸会。”可是,他怎么一眼就知道她是章咏诗?
冯氏回答了她的问题:“我看过你许多照片。”
咏诗叹气,是,她有空总寄照片给周哲文。
冯医生温和地笑,“其实,我也懂得诊断伤风。”
咏诗抬起头来,不知痣地,语气骆纵,同平日的她大有出入,“我要吃了一天就好的药。”
冯医生笑,“我试试看。”
咏诗的伤风要捱过周末才痊愈,可是她见了冯医生却不止一次。
严格来说,他们不过通过两次电话,可是咏诗待他不客气,一说就说心中话,异常写意。
病好之后,他约她听音乐。
坐了廿分钟,咏诗便说,“那几把梵哑铃像杀鸡。”
以前她会忍耐到半场休息时才找个婉转的借口。
冯渊笑笑,陪她离去。
他俩去看了场精彩的科幻电影。
咏诗说:“形式不重要。质素至要紧。”
冯渊颔首。
“无论做什么,总要做好它。”咏诗还补一句。
隔不多久,咏诗的母亲便问,“你找到新朋友了吧。”
咏诗一怔。
奇怪,难道看得出来?
“气色好多了。”
“是个普通朋友。”
“别太挑剔人家。”
这句话另一个意思是“人家不嫌你就好”。
母亲太希望看到咏诗成家。
她又说:“过去的事,不要去记得它。”
咏诗抬起头来。
呵母亲大约都知道吧,瞒不过她的法眼。
“有机会让我见见他。”
忽然之间,咏诗觉得这不过是母亲一个卑微的愿望,于是说:“一定。”
母亲从来没见过周哲文。
没想到冯渊先把咏诗请到家里去。
那是一间老房子,装修却是簇新的,老佣人做了极精致的三菜一汤,冯渊的母亲已经去世,只余父亲,对咏诗非常客气,与她谈了一会子唐诗,喝了碗汤,便退到书房去了。
咏诗喝多了一点香槟,只觉十分松弛,到偏厅坐下听音乐,一时没有离去的意思。
冯渊把窗帘拉开一点,“咏诗,来看这月亮。”
咏诗过去张望,“嗯,真美,那么大那么圆,你看,那里是桂树,那个是吴刚。”
冯渊忽然想念母亲:“家母已不能赏月。”
咏诗很坦然说:“可是她已与日月同在。”
“你真的那样想?”
“当然,她已经天眼通,无所不知。”
“可是,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梦见过她?”
“因为这个世界的事已不再使她烦恼,而且,世间数十年不过短暂匆匆,彼此很快就可见面。”
冯渊点头。
咏诗觉得是时候了,她轻轻说:“那些信,是你写的吧。”
冯渊转过头来。
“哲文给我的信,全由你代笔吧。”
他不语。
咏诗说:“没关系,告诉我好了,我一早已知道。”
“是,”冯渊说:“的确出自我手笔。”
“谢谢你。”
“不怪我冒昧?”
“那些真是好信。”
“咏诗,你文笔也极佳。”
“信呢?”
“你叫我丢弃。”
“你有无扔掉?”
“没有。”
“有没有带回来?”
“一共五十二封,全收在一只盒子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