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出她话中的语病,正为婚事发愁的宁知槿骤然两眼发亮。“怎么了,你们的事要开花结果了?”
“什么我们,只有我,你少胡乱猜测,我只是打个比方安抚你。”大姊的反应也太夸张了,还说啥开花结果,连个小芽都没有呢。
见她眼神闪烁,急于辩解,身为大姊的敏锐跳了出来。“是不是和隔壁那位有关,他准备提亲了?”
“大姊,此时让你心慌的是宇文二哥哥,你把无关紧要的人扯进来干什么。”还嫌不够乱吗?
再听见人提起宇文治,宁知槿已经人不慌、心不乱了,妹妹的事她更重视。“对我无关,但是对你却说不定,指挥使大人看你的眼神总是多带点什么,和别人不一样。”
“他比我大八岁……”很老很老的老男人了,娇花正鲜嫩,哪由得风雨急摧残,尽落飘零。
宁知槿好笑的一挥手。“男人年纪大沉稳,我早就看出他在意你很久了,我在猜他什么时候会出手。”
“姊,咱们是不是亲的?你就这么迫不及待的送肉入虎口。”她一定是捡来的孩子,太悲惨了。
看见妹妹哀怨不已的小眼神,宁知槿忍不住哈哈大笑。“你这块鲜肉倒是挺可口的,老虎一见就吞了。”
“大姊……”她怒了。
“小泥鳅,别一叶障目,这男人不错,你想想你哪一回一开口,他虽是不情不愿却也办得妥妥当当,不比自家人待你的逊色,如果他真有那个意思,你不要拒绝,有他护着你,大姊很放心。”当了三年的邻居,还能不了解一个人吗?
是这样吗?难道她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……
当局者迷,宁知秋心更乱了,她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感,总觉得事情不如想象中的简单。
风,转凉了。
流言也像风一般迅速的散开,在一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,从京城到江南,又从京城传到蜀地。
如今在是城里人人议论纷纷,说得人蠢蠢欲动,怵目惊心……
“听说了没?在位二十年的老皇帝快不行了。”人上了年纪难免病痛缠身,年过半百也是时候了。
“什么,那该换新皇上位了。”一个死了,一个顶上,老百姓照样过日子。
“喂!你怎么不问皇上立了谁当太子,若是皇上真的……继位的真龙天子可攸关社禝安危。”不知道会不会打仗,新帝上位也需要些功勋立威。
“还能怎么,最多减税三年,老皇帝登基时还增税呢!硬说国库空虚,那一年的百姓过得多苦呀!”只差没吃草根,辛苦一整年的粮食都拿去缴税,喂饱满朝贪官污吏。
“别老往坏处想,最少这几年皇上没干什么劳民伤财的事,百姓少出点血。”说不上国泰民安,兵强马壮,但起码有口饱饭吃,用不着卖儿卖女地求温饱,典妻换粮。
喝着茶的中年男子嗤哼一声,口吐瓜子壳。“你们想老皇帝什么时候会……”驾崩。
“据京城那边传来的消息,也就这大半年的功夫……”说的人压低声音,似怕人听见。流言不一定是真,但传久了也有几分真实性,即便是许久未来县城的宁知秋也听了一耳朵,若有所思的脸上露出几分深意。
“二姊,你在干什么,为何站着不动?”不像在发呆呀!可两眼发直,眼珠子一动也不动。
“我发现要下雨了。”原来天要变了,难怪……
“下雨……”明明是艳阳天,天气晴朗,秋老虎的威力不亚于七月热火,哂得让人发晕。
抬头望天的宁知方一脸不解,他看到的是一片无云的晴空,和一颗挂在上头的大火球,这日头哂得很呀!
再回头一看见二姊那欺霜胜雪的莹白肌肤,简直是太没天良了,同样是哂,他是炭头一块,而二姊始终白玉无瑕,柔嫩的有如水豆腐,快滴出水了,让人好生妒羡。
十二岁的宁知方已高出他二姊一个头,修竹似的一个俊少年,就是黑了点,不仔细看还以为是随从。
“唉!曲高和寡,听不懂就是听不懂,我早就不期待你脑子能开出朵花,能长草就不错了。”独孤求败的心情她能体会,没有知音的感受太痛苦了,还得面对一个蠢货。
“二姊,脑子开花还能活吗?你别再说些似是而非的话糊弄我,我可没有以前那么好骗。”故作高深谁不会,他只要眼睛放空,盯着前方糖炒栗子的摊子,再悠然一叹。
哼!他都学起来了,也能唬唬人。
啧!他现在的模样还不蠢吗?活似在娘胎里闷久了的憨儿,真丢她的脸。“好,你长进了,继续保持,有朝一日凌驾我之上,二姊看好你,考个文、武双状元来瞧瞧。”
本被夸得得意忘形的宁知方都快翘起他的小尾巴了,神情倨傲,自认为日后一定有出息,不比大姊、二姊差,可是一听到文、武两状元,挺直的腰背就驼了,双眉低垂,垂头丧气,一张苦瓜媲美黄连。
因为被流放的人不得考取功名,已有功名的虽未被剥夺,但前程也止步了,无法再进一步,自家刑期未满,他就算念了一肚子书,也无用之武之地。
宁知秋这一句话很伤人,却也是实话,她的用意是在提醒弟弟勿骄矜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要时时保有学习的谦卑,别人的长处我们偷来用,别人的短处要改正,虽说做不到十全十美的完人,但至少不会输人太多。
“好了,快去和春堂,我这胸口又疼了。”不是很痛,但就是好不了,一压到就痛。
前两日宇文治来访时,身形娇小的宁知秋被大姊撞个正着,当时就很痛了,只是因宇文家的说亲而暂时放下,初初的痛慢慢消退,她也就不以为意,谁知隔天又开始痛起来,掀开衣服一瞧,左胸靠近腋下的地方居然有块拳头大的瘀青,把她吓了一大跳。
本来瘀血会自行散掉,可她一时不慎说漏了嘴,把全家都吓到了,催着她赶紧看大夫,以免延误病情。
私塾的事走不开,宁家父子要上课不能陪同,周氏要盘点帐簿,没法带女儿到县城找大夫,爱妹心切的宁知槿自告奋勇。
谁知临到要出门前,收蚕茧的江南商人来了,她得去招呼,安排出货和收钱,最后和宁知秋进城的人成为年纪最小的宁知方。
“是你站着不动,关我什么事……”他小声的咕哝。
蜀地这几年越来越繁荣了,因出产蚕丝的缘故,这儿便成了丝绸的故乡,走在街上,常可见到贩布的商人,讨价还价的交易各种布匹,一袋袋的蚕茧论斤买卖,显得廉价。
早早分等次的宁家倒没卖贱了,宁知秋把蚕茧分上等、中等、下等三种价码,除了做成蚕丝被外,余下的依等次卖给商贩。
有了分级,宁家的蚕茧反而更抢手,因为丝绸的好坏取决于蚕丝,品质越好的蚕丝能织出最好的绫罗绸缎。
不仅如此,蚕蛹也能入菜,或炒,或炸,是特色小吃,宁家卖蚕蛹、蚕砂也赚了不少,一只蚕的用途多多,一点也不浪费。
“咦,你……看起来很眼熟……”
狭路相逢。
三年前,在和春堂宁知秋和父亲也遇到一群穿军服的大汉,只是当时宁家父女要出,对方要进,如今刚好反过来,她和弟弟是进去的,几个大男人要出来,两边的人正好卡在要进出的狭道中间。